top of page

從科技到人文的連續跨界創業家—陳來助博士

Writer's picture: tenlife2019tenlife2019

Updated: 6 days ago

陳來助博士以其卓越的跨領域創新能力、卓越的執行力以及對永續發展的深刻洞察,成為台灣產業界的知名創業者。他的職業生涯橫跨高科技產業、品牌經營、社會公益與永續發展,對台灣的產業升級與全球地位的提升做出許多的貢獻。他的卓越貢獻涵蓋了多方面,無論是在半導體技術的基石建設、全球化擴展的產業實踐,還是在綠色科技創新的推動中,他始終以高度的前瞻性與執行力推動產業變革。

學歷

  1. 2005年:美國亞利桑那州Thunder Bird學院EMBA

  2. 1992年:國立清華大學化工系博士

A. 高科技基石的奠定—工研院與友達光電時期

工研院電子所時期(1992-1998)

在取得清華大學化學工程學系博士學位後,陳來助博士於1992年進入工研院電子所服國防役,專注於次微米與深次微米計劃,並在台灣半導體技術發展的早期階段發揮了不可或缺的作用。

  • 次微米計劃:陳來助博士參與了台灣第一座8吋半導體廠的建設,專注於薄膜製程技術的發展,並發表多篇國際論文,為科技產業生涯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基礎。

  • 深次微米計劃:他主導了CMP平坦化技術與多層導線製程的研究,並成功建立了深次微米薄膜實驗室。期間,他申請了40多項國內外專利,發表了超過50篇國際研討會論文,這些成果不僅在技術上具有劃時代意義,也對台灣半導體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做出了貢獻。他的成就獲得了工研院傑出研究獎及青年獎章的肯定。

友達光電時期(1998-2012)

陳來助博士於1998年加入友達光電,成為公司成長的推動者與全球化的重要架構師。在他的領導下,友達從一家本地企業崛起為全球TFT-LCD市場的領導者,其貢獻涵蓋企業整併、產品創新、全球化製造佈局以及環保與永續策略。

  1. 推動友達成為全球前三大TFT-LCD製造商: 陳來助博士參與了達碁科技與聯友光電的整併(2000年)以及友達與廣輝的整併(2006年),兩次千億級的併購成功實現資源整合與規模化生產。這些併購不僅提升了公司運營效率,也讓友達在全球TFT-LCD市場中奠定了舉足輕重的地位。

  2. 系統化建設與產品創新: 他帶領友達實現了從流程到產品設計的全面系統化,並推出多款高性能、低能耗的顯示技術,成為市場上的創新標杆。

  3. 輪調制度與全面視野的養成: 陳來助博士在友達光電實施的輪調制度中脫穎而出,九年內歷任品質主管、廠長、資訊系統主管、產品管理、業務主管及全球製造總部主管等多項職務。他參與了台灣TFT LCD 3.5代至8.5代的規劃與建廠,並成功應對包括921大地震、全台大停電、Y2K問題及2007年金融風暴等多項重大挑戰。這些經歷使陳來助博士展現了卓越的應變能力與危機管理才華,同時透過輪調制度累積了全面的視野和多元的領導技能,為友達的長遠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。

  4. 全球化製造與快速擴張: 在全球化製造方面,陳來助博士推動友達在全球的製造佈局,包括歐洲捷克工廠的建設、新加坡液晶面板廠的收購,與美國SunPower合資在馬來西亞設廠,以及天津與日本相馬太陽能製造基地的建立。全球製造總部執行副總期間, 他掌管了全球44個營運據點,確保友達能夠以穩定且高效的方式在全球市場中競爭,並成功鞏固台灣在全球顯示產業的核心地位。

  5. 綠色轉型: 陳來助博士於2007年提出「綠色選擇 (Green SELECT)」計劃,專注於六大環保裝置領域,包括太陽能、能源服務、照明、電子紙、汽車與TFT液晶面板。在多個領域取得了卓越成就:

    • Green SELECT的定義與實踐:這一理念中,「SELECT」代表了六大領域的縮寫,分別是太陽能(Solar)、能源服務(Energy Services)、照明(Lighting)、電子紙(E-paper)、汽車(Car)與液晶顯示(TFT Display)。

    • 電子紙技術的突破:2009年,友達入股SiPix(達意科技),加速電子紙產品的研發,拓展應用至電子書、電子標籤與智慧包裝等領域,並強調其低碳特性對零售業的潛力。

    • 全球首創32吋環保液晶電視:友達推出全球首台通過PAS 2050標準碳足跡認證的電視,總碳排放僅1,241公斤CO₂當量,並透過供應鏈合作與設計改良,實現節能30%,成為台灣首家取得「環保商品聲明」的企業。

    • 綠色承諾的國際肯定:2010年,友達榮登道瓊世界永續性指數(DJSI World);2011年,成為首家通過ISO 50001能源管理驗證的製造業者,並獲LEED白金級認證。

B. 科技管理與食品產業的跨界創新—微熱山丘時期

陳來助博士在因面板反托拉斯案辭去友達光電CEO職務後,於2013年至2015年間進入食品產業,出任微熱山丘執行長。他利用自身在高科技領域的深厚經驗,為品牌注入現代管理技術與數位行銷策略,成功推動微熱山丘在國際市場上的快速崛起。

  • 重塑品牌價值:從伴手禮到文化象徵

    • 微熱山丘將台灣的文化元素與傳統工藝結合,將鳳梨酥從一般小吃食品昇華為具文化象徵意義的高端伴手禮。品牌的亮點是東京表參道旗艦店的開設。該旗艦店不僅成為產品銷售的據點,更是台灣文化的展示平台,藉由空間設計與深度互動活動,成功吸引當地消費者並贏得媒體的關注。

  • 現代管理方法:打造高效供應鏈與品質保證

    • 陳來助博士將科技業精益管理的理念融入食品產業,優化供應鏈流程並加強品質監控。他使用數據分析工具提升營運效率,確保每件產品都符合最高標準。此外,他還善用數位行銷與市場洞察,提升品牌與消費者的互動性,增強品牌競爭力,並在面對市場波動時保持靈活應對能力。

  • 開拓國際市場:成功的全球化戰略

    • 在陳博士的帶領下,微熱山丘成功拓展至日本、香港、新加坡等地。尤其在日本市場,他通過表參道旗艦店樹立了高端品牌形象,讓鳳梨酥成為消費者爭相購買的商品,展示了他對跨文化市場的敏銳洞察與卓越執行能力。

C. 創新轉型升級與接班: 公益階段

  • AAMA創業導師:扶持新創的前瞻引領

自2013年起,陳來助博士擔任AAMA(Asia America Multi-Technology Association)台北分會的創業導師,積極參與「創業搖籃計畫」,專注於扶持新創企業及青年創業者。他透過專業建議和一對一輔導,協助創業者制定策略,解決實務挑戰,為新興產業注入創新活力。

  • 產業升級與國發基金產創計劃:推動企業競爭力

2017年至2020年間,陳博士擔任經濟部中小企業總處的產業升級導師,設計組織改造與數位轉型方案,提升企業競爭力。他同時參與國發基金的產創計劃,作為共同主持人,促進創新技術的商業應用,幫助台灣企業進一步融入全球價值鏈。

  • 二代大學:打造接班與轉型的教育標竿

2018年,陳來助博士協助全國中小企業總會成立「二代大學」,擔任創校校長。他提出「接班與轉型並行」的理念,致力於解決中小企業在傳承與升級過程中的挑戰,為接班模式建立全新典範。「二代大學」結合業師輔導與共學機制,提供接班與轉型的量身訂製方案,課程涵蓋董事會模擬、實地參觀及創一代與二代的對話平台,促進數位化與永續發展雙軌並行。

  • 臺灣數位企業總會:數位與零碳雙軸轉型的實踐(2021年)

  • 2021年,陳來助博士協助成立臺灣數位企業總會,並擔任創會理事長。他致力於整合產、官、學界資源,幫助中小企業推動數位與零碳雙軸轉型。

  • 成立數轉大學: 數轉大學專注於透過數位工具優化內部流程與外部市場拓展。例如,協助傳統製造公司成功導入ERP系統,大幅提升供應鏈管理能力與生產效率。

  • 成立零碳大學:零碳大學則聚焦於碳中和經濟,提供從碳盤查到碳中和的完整方案,幫助企業進入低碳經濟。如協助機械及扣件中小企業完成供應鏈碳盤查及CBAM 調查,成功融入歐盟低碳供應鏈。

D. 創業及產業轉型: 天來創新集團成立

2015年,陳來助博士創立天來創新集團,以其在科技、食品與能源領域的深厚背景,專注於推動節能減碳與拯救地球的嶄新商業模式。他認為:「碳中和不僅是一個全球趨勢,更是一場深遠的經濟與產業轉型。」天來創新集團以“換道超車”為核心策略,通過技術創新與商業模式重塑,致力於提升台灣產業在國際舞台上的競爭力。陳來助博士認為,碳中和涉及的不僅是能源與環境議題,更是經濟與技術的系統性革新。他強調:「面對未來,企業需要具備深度的技術創新能力與對社會責任的敏銳洞察,這將決定企業在全球市場中的地位」。

天來創新集團的核心事業

  1. 舞雲智網股份有限公司: 舞雲智網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於2012年1月,最初聚焦於網頁資訊服務。然而,由於業務虧損,公司於2024年2月在陳來助博士的投資與主導下,成功轉型為一家專注於數位化碳盤查與能源管理的企業。轉型後,舞雲智網致力於協助企業應對碳中和挑戰,提供從碳盤查到碳中和的一條龍解決方案,並針對國際法規如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(CBAM)提供應對策略。目前,公司實收資本額為新台幣25,617,000元,以數位化技術為核心,開發了智能碳足跡監測平台及智慧能源管理系統(EMS),幫助企業提升減排效率並實現能源績效最佳化。舞雲智網累計輔導客戶跨越11種產業,協助客戶獲得超過60張ISO國際認證,顧問輔導時數已超過5200小時。透過自主開發的「三合一數位碳盤查」方法,公司幫助中小企業實現數位化與零碳雙軸轉型。「三合一數位碳盤查」是一種整合性碳管理解決方案,旨在幫助企業有效進行碳排放盤查並推動零碳轉型。該方法結合了三項國際標準:ISO 50001能源管理系統ISO 14064溫室氣體盤查ISO 14067產品碳足跡盤查,全面涵蓋企業的能源使用、溫室氣體排放及產品生命週期的碳排放管理。 近年來,舞雲智網逐步擴展客戶群至中大型企業,並結合知名會計事務所提供整合性解決方案,包括SBTi(科學基礎減量目標倡議)輔導及節能減碳策略。這些服務不僅協助企業滿足國際法規要求,也提升其在全球供應鏈中的競爭力。憑藉創新技術與專業服務,舞雲智網推動能源管理數位化與碳排放優化,成為台灣企業邁向永續發展的重要夥伴。

  2. 天來人才股份有限公司: 天來人才成立於2016年,天來人才專注於組織設計、績效管理與接班計劃,為企業提供全方位的人才解決方案。陳博士指出:「技術創新雖是企業發展的基石,但能承擔未來挑戰的人才梯隊,才是真正的競爭力。」天來人才核心服務與專業特色:

    1. 組織發展與接班規劃 提供專屬設計的接班計劃與高層董事會模擬課程,結合實地訪談與數據分析,助企業在數位化轉型中實現組織升級。例如,傳統製造業在其輔導下,成功導入智慧管理系統,並大幅提升營運效率。

    2. 高階人才培育 設計領導力與績效管理內訓課程,並促進跨產業交流。與「二代大學」及跨國企業合作,推出「雲端人資長」創新模式,為家族企業的二代接班提供全面支持,並成功輔導數十家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。

  3. 綠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: 綠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於2019年5月15日,實收資本額為新台幣52,250,000元,專注於循環經濟與減塑創新,致力於開發可持續性材料及解決方案。公司早期成功開發PLA(聚乳酸,可分解材料)應用於食品業,並與歐美知名品牌合作。然而,隨著台灣於2023年8月1日禁用PLA,公司迅速轉型至塑膠循環經濟領域。綠來科技的核心技術之一是ReTextura技術,該技術將廢舊紡織品轉化為高性能電子材料,如電子載盤(Tray盤),協助電子業達成減塑與減碳雙重目標。ReTextura技術結合智慧分選與高分子混鏈強化技術,將二手舊衣轉化為再生聚酯纖維(rPET),具備高強度、耐磨性及抗靜電特性,同時有效解決回收PET原料不足的問題。這些創新產品不僅符合國際環保法規要求,也為企業提供可持續的材料解決方案。憑藉其技術創新與市場應用能力,綠來科技成功打入台灣電子業市場,並成為循環經濟領域的重要推動力量,在台灣減塑與淨零碳排的趨勢中扮演關鍵角色。

    1. 國際榮譽:

      1. 2024年,綠來科技更憑藉其在減塑創新領域的卓越表現,成功入選由日本大賽璐集團(Daicel)與工研院共同推動的「DAICEL企業加速器計畫」年度名單。該計畫旨在促進台灣新創企業與日本產業的技術合作,綠來科技將獲得技術指導、市場連結及概念驗證機會,加速其國際化發展。

ReTextura:廢棄衣物製成電子業用的抗靜電載盤
  1. 台灣鈣鈦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(TPSC:台灣鈣鈦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(TPSC)由陳來助博士於2021年3月16日創立,是台灣首家專注於第三代太陽能技術的研發型新創公司。隨著矽晶太陽能技術逐漸逼近其物理極限,TPSC致力於突破傳統技術瓶頸,專注於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開發與應用。公司實收資本額為新台幣64,115,806元,現有員工約30人,其中90%為研發人員,充分展現其以技術創新為核心的企業定位。TPSC以第三代太陽能技術為基礎,積極推動建築整合太陽能(BIPV)、農電共生及物聯網自供電等多元應用場景,為再生能源市場注入全新動力。作為台灣第三代太陽能領域的先驅,TPSC不僅在技術上持續創新,也在國際舞台上屢獲殊榮,展現其在全球能源轉型中的重要角色。

    成就與亮點

    • 技術突破與應用

      • 茄苳ZERO零碳工廠:建設全台首座鈣鈦礦零碳工廠,結合研發、生產及淨零示範場域,採用最新「水星二號線」試產線,產能提升四倍,成為台灣太陽能產業的里程碑。

      • 大面積製程突破:成功量產A4大小(30×20公分)的鈣鈦礦太陽能電池,是台灣最大面積的此類電池。

      • 創新應用場景

        1. 建築整合太陽能(BIPV)

          • Windows ZERO 節能零碳窗:首創的光電建材,結合鈣鈦礦技術,實現節能與發電功能於建築窗戶中。

          • 全球第一樘鈣鈦礦自供電門:突破性應用,利用鈣鈦礦太陽能技術打造可自供電的門,可以結合電子鎖及感測器兼具美觀與實用性。

        2. 農電共生

          • 結合農業與光伏技術,實現土地的雙重利用,利用光譜演算法快速迭代植物需要的透光度及吸收波段。這種模式不僅能提供能源,還能改善作物生長環境。

        3. 汽車整合太陽能(VIPV)

          • 開發車載太陽能系統,利用鈣鈦礦技術的輕薄特性,為車輛提供輔助供電並提升續航能力,降低能源消耗與碳排放。

        4. 自供電與物聯網應用

          • 室內發電技術突破:成功開發出室內發電效率超過33%的鈣鈦礦電池,充分利用室內弱光進行發電。

          • 低功耗設備供電:為物聯網設備(如電子標籤、電子桌牌)提供穩定的自供電方案,推動智慧化應用。

      • TPSC以「Windows ZERO鈣鈦礦創能窗」獲得全球規模最大的太陽能展—SNEC上海光伏大會的「十大亮點吉瓦級金獎」
    • 國際榮譽

      1. 上海SNEC 2024「吉瓦級金獎」

        • TPSC以「Windows ZERO鈣鈦礦創能窗」獲得全球規模最大的太陽能展—SNEC上海光伏大會的「十大亮點吉瓦級金獎」,這是該展會17年來首次由台灣公司以鈣鈦礦太陽能產品應用獲此殊榮。

        • 「Windows ZERO」結合鈣鈦礦電池與智慧調光膜技術,具備可透光、隔熱、防風、防水等多功能,成為未來建築材料的典範。

      2. IAPS年度創新大獎

        • 在IAPS(產業加速暨專利開發策略中心)舉辦的第十一屆頒獎典禮中,TPSC從150家公司中脫穎而出,彰顯其在第三代太陽能技術應用上的領導地位。

        • 該獎項聚焦能源與科技創新,肯定TPSC在能源轉型及市場應用的卓越表現。

      3. 入選2024年度台英研發合作計畫

        • TPSC成功入選由台灣經濟部與英國創新局(Innovate UK)共同推動的台英研發合作計畫,專注於新能源技術開發。該計畫投入超過6.5億新台幣資金,支持雙邊企業在綠色能源、人工智慧等領域的技術創新。

        • TPSC的參與不僅促進了技術國際化,也深化了台英雙邊在能源轉型上的合作.

    • 市場影響與前景

      • 成為台灣首家專注於鈣鈦礦太陽能技術的公司,並推動相關產業鏈自主化。

      • 預計2035年全球鈣鈦礦市場規模將達到2200億新台幣,其技術在太陽能效率和應用多樣性上具有巨大潛力。

    TPSC以其創新的第三代太陽能技術和多元應用,為台灣再生能源產業轉型提供了重要貢獻。

成立鈣鈦礦研發及產業聯盟

2023年5月,陳來助博士領導成立了臺灣鈣鈦礦研發及產業聯盟(TPRIA),並擔任首任理事長。該聯盟旨在結合台灣鈣鈦礦相關產業界、學研單位及應用端的力量,建立產業交流與合作平台,推動第三代太陽能技術的研發與商業化應用。陳來助表示:「2050淨零碳排是全球能源轉型的核心目標,而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關鍵技術之一。」

TPRIA的成立背景與使命

隨著全球對再生能源需求的快速成長,鈣鈦礦太陽能電池以其高光電轉換效率、低生產成本、可透光及輕薄可撓等特性,成為第三代太陽能技術的領先方案。TPRIA的成立宗旨包括:

  1. 建立完整產業鏈:整合材料、設備、流程及應用端資源,促進台灣在全球競爭的優勢。

  2. 推動技術創新與商業化:透過跨界合作,加速鈣鈦礦技術從實驗室走向市場。

  3. 促進國際合作:與日本、歐洲等國際組織接軌,共同開發全球市場。


陳來助博士認為:第三代太陽能鈣鈦礦新光電技術對台灣而言是全新的產業, 這需要整合設備, 材料, 工藝及應用, 是一個全產業鏈的競爭!「這不是彎道超車,而是換道超車。我們要用台灣完整的產業鏈優勢,在第三代太陽能市場中搶佔先機。」

總結:從科技到人文的連續跨界實踐者

陳來助博士以其非凡的遠見、深厚的專業知識和強大的執行能力,不僅推動了多個產業的升級與創新,也為台灣在全球市場中的地位提升做出了重要貢獻。他強調永續發展和團隊協作的重要性,以「換道超車」為願景,引領台灣邁向更具競爭力且可持續發展的未來。無論是在高科技產業、品牌經營或永續經濟,他都以實際行動證明了自己的影響力和價值,是台灣產業界不可多得的人才。


重要榮譽與獎項

  • 2024年SNEC上海光電大會「吉瓦級金獎」

  • 2024年:IAPS年度創新大獎

  • 2015年:第十五屆中華民國科技管理學會院士

  • 2010年:第十三屆中國北京國際科技產業博覽會- 中國自主創新風雲人物獎

  • 2008年:平面顯示器元件獎之「傑出人士貢獻獎」

  • 2008年:清華大學傑出校友

  • 2008年:清華大學工學院傑出校友

  • 2006年:大同大學傑出校友

  • 2005年:Incorporating Outstanding Scientists of the 21st Century Award

  • 2000年:Outstanding People of the 20th Century Award - International Biographical Centre

  • 2000年:Who is Who in the World Award

  • 1999年:全國青年獎章- 博學類

  • 1998年:工研院傑出研究獎

  • 1997年:中國時報青年百傑獎- 工業類


參考資料:

14 views0 comments

Recent Posts

See All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